专家学者黄河源头论游牧文化 探讨未来走向
稿源:中国新闻网  2016-08-20 10:10:31 报料热线:51850000

  中新网格尔木8月19日电 (记者 罗云鹏)19日,在青海省曲麻莱县举行的“野血烈焰”游牧文化论坛上,多名与会专家及学者通过阐述藏民族传统游牧文化历史意义,探讨该种文化在未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的多种可能性。

 

  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的曲麻莱县,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县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为纯牧业县。数据显示,该县草原面积5338万亩,2015年各类牲畜存栏量达44.09万头(只)。

  “游牧文明是一种生态文明,其显著特征在于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此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发展。”知名藏族学者洛桑・灵智多杰评价称,这种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智慧的生态理念。

  在洛桑・灵智多杰看来,当前游牧方式的改变,改变了草原,影响着游牧文化。而游牧文化的逐渐消失,也改变着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本来的价值。

  “游牧民族生态文化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区域,都是草原植被保持较好的区域,凡这些传统受到严重冲击,传统习俗急剧失传的地区,同时也是荒漠化严峻的地区。”洛桑・灵智多杰说。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认为,在青藏高原的游牧文化中,牦牛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更能够概括和象征此间世居的藏族民众及其文化。

  “当前牦牛文化虽然同样面临现代化冲击,但生命力却依然表现顽强。”吴雨初说,“牦牛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是可持续的、循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正好符合青藏高原。”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峰贵认为,人类对南极和北极的考察和认识一直被列为是国际性的,但是对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考察和认识还没有提升到国际地位,应尽早将其纳入到国际保护计划之中。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苏海红表示,面对当前游牧文化遇到的挑战,应创新可持续性生计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做优做精特色产业,挖掘“三江源”品牌优势扩大产业产品影响力,夯实发展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