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古装神话剧 86版《西游记》与杨洁导演的故事
稿源:新浪游戏  2017-04-18 20:43:55 趣游小编报料热线:51850000

   作为中国首部神话电视剧,86版《西游记》影响了几代人。而在4月15日,86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逝世,享年88岁。收到这个令人沉痛的消息,六小龄童在微博发文悼念,还晒出了若干张自己和杨洁导演的合影。

   杨洁导演是1929年生人,就在前几天,还刚度过了自己88岁的生日,没想到如今就已经天人两隔,世事无常。杨洁导演的名字总是和《西游记》绑在一块儿,六小龄童等人主演的86版《西游记》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而这制片人的身份正是她在拍摄《西游记》期间得来的。我想很少有人没看过,甚至都不止一遍的看过。尤其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西游记》就是成长年代的重要陪伴。

 

   当时,剧组每用一笔经费都要向上级申请,过程又慢又难,还总是受到制片人的阻挠。杨洁导演的出发点永远是艺术质量至上,但对方却是想着竭力降低预算,脾性倔强的她总是和别人吵得不可开交,一步也不肯让。最后,领导干脆直接让她自己当了制片人。

   不光是这一件事,包括在之后拍摄《西游记》困难重重的6年里,每次遇到阻挠,都是杨洁导演靠着自己这样的性格与毅力,生生挺了过来。《西游记》如果没有她,或许还会有李洁、王洁来拍,但决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艺术高度,糟糕一点很有可能还会烂尾,这是后话了。而杨洁导演的一生,也如同《西游记》那般坎坷,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趁此机会,小编就来带大家回顾一下这部收视率曾达到89.4%,被重播超过3000多次的经典:央视86版西游记。

   1981年11月底,中央台接到了广电部党委部署下来的新任务——将《红楼梦》和《西游记》拍摄成长篇电视连续剧。当时刚刚上任的副台长兼文艺部主任在例会上宣布,由王扶林负责拍摄《红楼梦》,然后转头对杨洁说:“让你拍《西游记》你敢不敢?”

   杨洁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因为她一直都想着自己能拍一部电视剧。尽管想比之下,她更想拍自己从小就熟读的《红楼梦》,但能拍《西游记》这个机会也很难得。于是她脱口而出:“只要有钱,有什么不敢!” 这句话就此开启了她拍摄《西游记》困难重重的6年时光。

 

   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杨洁带领团队前期采景,他们在两个多月里跑了六七十个景点。当时九华山、张家界等名胜景地尚未开发,山路奇险无比,上山后又常无处餐宿,吃尽苦头。实地拍摄时,整个剧组成百上千号人的生活起居更是艰苦,馒头咸菜成了家常便饭。大家却乐在其中。偶尔每人多几毛钱补助或加餐两瓶啤酒,全剧组都会欢天喜地。

   从选角儿,杨洁导演就扮演着“星探”的角色,跑遍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演员。

   为选“孙悟空”的扮演者,由于角色演绎难度大,杨洁导演先是拜访了“北猴王”李万春,希望这位老艺术家能提供些拍摄意见并推荐合适的演员。老先生举贤不避亲,向杨洁导演推荐他的儿子李小春,可当时的李小春是内蒙京剧团的台柱子,剧团不借;没办法,杨洁导演只能另寻合适人选,在中国戏曲学校选中了当时实验京剧团的台柱子董志华,但董那年又有出国任务,剧团换不了人,只好又作罢;最终,杨洁导演前去拜访“南猴王”六龄童,希望他能给推荐一位合适的演员,而且特别看好当时已经成名的绍剧青年猴戏演员十一龄童刘建杨。

   86版《西游记》光唐僧就有3个扮演者。

   最开始是由汪粤扮演,可刚刚拍到第三集《三打白骨精》,就因为有电影邀约向杨洁导演提出能不能两边兼顾,杨洁导演不同意,再加上其导师劝说可能演完唐僧后戏路会变窄,汪粤便离开了剧组。

   汪粤一走,本来被挑选来演小白龙的徐少华,便接过了唐僧的角色,但拍了九集后,便因考上大学离开了剧组。杨洁导演派人和学校交涉希望学校能够照顾徐少华即使他少上课也能拿文凭,但徐少华却向学校明确表态说“自己将以学业为重”。

   没办法,焦急万分的杨洁导演在楼道里恰巧遇到了迟重瑞,临危受命也不负众望,迟重瑞接下唐僧的角色将《西游记》剩下的戏顺利拍完。

 

   从开拍到杀青,西游剧组一直都只有一台老式的300P摄影机(我们现在的手机摄像分别率随便都是720P或者1080P),种种原因造成这个问题从没得到解决。。因为老旧,摄像师每次聚焦都要费相当的劲!如果不仔细调试聚焦就会"发虚"。而且这台摄像机还是比较老一寸机,摄像机和录像机是分体的,所以十分笨重,上山下河都需要背着。再有这个摄像机只有一个三脚架,角度只能平视。

   那时候可没什么升降机,滑轨这种东西,想要拍从上而下的俯拍镜头,只能把摄影师绑在椅子上,慢慢用绳子吊下来。

   还记得在《三打白骨精》的段落里,有个情节是孙悟空被唐僧念紧箍咒,捂着头原地打转。

   拍摄的时候,杨洁导演让六小龄童顺时针转,摄像师扛着机器逆时针转,从而拍出了晕眩的效果。

 

   后来杨洁导演回忆:

   她带着拍完的西游记去日本考察,日本同行问她,看你们的《西游记》机位有很多角度,你们一共有多少台摄影机呢?

   在得到只有一台的答复后,日本同行根本不敢相信。而经费不足、条件艰苦,当然不止体现在摄影机上。

   《西游记》是个幻想题材,需要大量“腾云驾雾”和特效处理。为此,剧组派了导演杨洁和摄像师王崇秋到香港学习怎么吊威亚。因为时间有限,他们只简单地看了几天,就回来照猫画虎,边实践边自己琢磨和完善技术。

   因为经费有限,吊威亚的钢丝长期使用磨损严重也舍不得换,结果就很容易发生意外。有一次,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在吊威亚时钢丝断裂,直接砸到了在下面仰拍的摄影师王崇秋身上,王崇秋当场昏死过去。

 

   而吊威亚最多的六小龄童老师也没逃过此劫,以至于剧组里只要吊威亚没出过事的演员都得“好好庆祝”一番。

   就连红孩儿火烧孙悟空的场景,都是演员穿着自制的撒着固态汽油的石棉服,在真火里拍摄出来的!

   还有那些孙悟空闪转腾挪的变化法术,又是怎么拍的呢?当年,央视从美国进口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蓝幕抠图”特效机,ADO。《西游记》里“除妖乌鸡国”段落孙悟空变成小猴子的戏份就是它的功劳。

 

   可剧组发现,特效机出来的角色都和纸片一样,不是立体的,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和特效机配套的,有一款软件,他们没买。这款软件要5万美元,这对缺少经费的剧组来说,无疑是天价了。所以最终《西游记》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现在看起来极为粗糙,但在回忆中依然神奇的“纸片人”。

   拍摄中的困难,几乎让每个成员都吃尽了苦头。我们熟悉的片尾曲中出现的那个瀑布场景,唐僧师徒四人在拍摄时差点从那滑下去。

   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剧组的进度非常缓慢。碰到夏天,带着一身道具的孙悟空或猪八戒,汗流浃背,却不能把道具脱下。

   唐僧的坐骑是白龙马,但剧组找不到白马,只能用一匹黑马刷上一层白漆代替。结果,白龙马每次到水里,不是蛟龙入海,而是由白返黑——从河里站起来,又是一匹黑马。

 

   外景拍摄风餐露宿,后期制作也不轻松,连配乐都曾受到非议。

   1986年春节连播十一集《西游记》之后,《北京日报》等媒体刊文指出《西游记》的音乐太“洋”,大量使用电声乐器来描述我国古典名著不合适。杨洁写信反击:《西游记》是神话剧,不受任何时代和地域的限制,音乐表现力也该丰富多彩,如果只用中国民乐乐器不是太单调了吗?《敢问路在何方》一曲奋进中包含着辛酸和慨叹。“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道尽剧组几年来的艰辛,它同样也是《西游记》剧组的生活写照,伴随着剧组一年年地跋涉。这支歌坚决不能换!

   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艺术表达效果,杨洁跟领导吵过,哭过,她不怕得罪人。《西游记》拍摄周期长达6年,且边拍边播(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曾自1983年开始每年春节播放当年拍摄完成的几集,1986年春节连播十一集,1988年春节才正式将全部25集连播),知名度慢慢提高,却又遭人非议“拍得太慢,乱花钱。”

   很快,中央专门组成了调查组到剧组了解情况。尽管调查结果是不但没有发现乱花钱,反而觉得剧组太苦,又给他们加拨了一百万,购置一台新摄像设备。但是此后没多久,杨洁仍被台里要求停拍,说是十五集已经花掉了三百万,预算用光了,不打算继续投钱给《西游记》剧组了,这部经典之作险些遭遇“腰斩”。

 

   为了能完成自己的作品,杨洁导演反复与央视领导争取,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如果你们能自己争取到贷款继续拍可以,但钱,你们自己想办法。

   杨洁愤然提出自己找钱继续拍摄,剧组几经“化缘”,这时候,《西游记》剧组的制片副主任李鸿昌找来铁道部十一工程局帮忙,争取来了300万元拍摄资金,让这部作品得以延续。

   遗憾的是,这三百万并没能支撑《西游记》彻底拍完。因为物价上涨,除了剧组人员的片酬——仍然是每集每人最高九十元,最低三十元——没有涨以外,其他消费都在增加。杨洁只好忍痛甩下《险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等五集。

   当年囿于经费等原因,老版《西游记》并未全部拍完,所幸在2000年的《西游记续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之前经典作品的补充。

 

   杨洁导演为了表彰李鸿昌的贡献,让他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蜈蚣精。

   多才多艺的李鸿昌,只是当时诸多德才兼备好演员中的一个。在那个艰苦环境下,大家都贡献了自己最大的能量。《西游记》是个“群戏”非常多的故事,可上哪去找那么多演员呢?

   演员好找,可给不起那么多钱。没办法,剧组几乎每个演员都得“身兼数职”,一会扮神仙,一会又成了牛鬼蛇神。唐僧的扮演者之一徐少华,算是其中演的角色比较少的,一共三个:唐僧,唐僧的爸爸陈光蕊,东海龙王。

 

   另一个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演过四个角色:唐僧,井龙王、天庭文臣、沙僧(《传艺玉华洲》)。

   饰演沙僧的闫怀礼老师则更是学会了“七十二变绝技”一般,一个人分饰了沙僧,牛魔王、千里眼、太上老君、和尚、老者、卷帘大将、御马监里的一个监丞、西海龙王九个角色!

 

   还有马德华老师,就像那个会三十六变的猪八戒,一人分饰包括天蓬元帅,强盗,高昌国使臣等14个角色。

   至于大师兄,“齐天大圣”六小龄童就更厉害了,包括长安茶客,总钻风,白无常以及道士等17个角色都是他演的。

   这么拼命,演员们岂不是能赚不少钱么?当时的剧组可不像现在。没有助理,没有保姆车,更不会有什么特别优待,“耍大牌”这种事还是个科幻用语。就算是“神通广大”的孙大圣,六小龄童,在完成拍摄后,也得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把几车皮的设备工具搬回仓库。

 

   剧组每顿饭的标准是5毛钱。到广州这些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拍戏,一碗饺子2块5,才6个,男生根本吃不饱,导演自己掏钱给工作人员吃饭。当时六小龄童作为当之无愧的头号男主,演一集的报酬是80元。

   在“傻白甜”和“小鲜肉”充斥的屏幕,在用替身甚至抠图就能“主演”一部电视剧并轻松拿下亿元片酬的年代——也许已经很难想象从1982到1986,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人拍完了一部作品了吧。

 

   《西游记》开机30周年时,杨洁决定把拍摄《西游记》的艰苦经历写出来。起初她管这份书稿叫《重温旧梦》,但觉得不够劲儿,最后还是以《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为书名,写下这些令人感慨的拍摄往事。次年,她又出版了个人的自传《我得九九八十一难》,将自己一生的故事与《西游记》《活佛济公》《司马迁》等作品一同留给了后人。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时间久了,一切都在前进。现在的事物变化太大,大得我都觉得跟不上它了。电视特技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电视剧的资金投入,成千上万元。

   现在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了——金钱至上,名利第一。引导人们积极性的是金钱。

   在如今人们的眼里,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也许都是‘傻帽’。除去几位主演得到了他们辛苦付出后的回报以外,其他人虽辛勤劳动,却默默无闻。”

   她说,时隔30年之后,她之所以愿意把拍摄《西游记》的艰苦经历写下来,就是希望告诉人们,曾经有那样一些人,是这样工作的。

   “你认真演戏,观众们就会认真对你。”

   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还在纪念杨洁老师,继续讲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那个《西游记》台前幕后故事的意义吧。

杨 洁

导演、编剧、制片、播音员

1929——2017.4.15

“遗忘,大概是现代人,最擅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