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宽松遭彻底封杀 债市大跌几成定局
稿源:宣汉资讯网  2016-07-13 11:24:52 报料热线:51850000

  和讯网消息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数据显示,通胀微跌重回“1”时代,主流意见认为三季度将是“松货币”窗口期。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此撰文称,6月CPI超市场预期,叠加洪水因素,完全封杀了CPI降至1.5%以下的可能,也彻底封杀了央行的货币宽松空间,降息和下调逆回购利率几乎不可能。此时稳增长将会通过“宽财政”和“中性信用”,债市将显著回调,价格下跌、收益率上行也将成为必然。

  邓海清分析,虽然7-8月CPI可能继续回落,低点或在1.8%,但不会出现趋势性回落,而这一回落也是由于去年同的高基数,9月CPI重新快速上行至2%以上。中国经济将企稳回升,房地产保持平稳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服务业和新消费大发展。除非中国经济发生危机,否则按照过去的线性外推预期经济仍将下行的思路是错误的。

  从美国次贷危机后美联储的一系列动作得出经验,“宽货币、紧信用”并非美联储的意图,相反,美国央行拼命放水,但是企业不愿意要钱,银行既贷不出去也不愿意贷,才导致了被动的“紧信用”局面。这并非央行希望看到的,因为这实际上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失效,即央行货币宽松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因此,邓海清认为,中国在稳增长进程中,不会通过“宽货币”,政策组合应当是“中性货币、中性信用”。而“中性信用”意味着社融不会像5月那样锐减,“资产荒”将不复存在,给债市带来调整压力。

  事实上,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宽货币、紧信用”,结果必然是有加杠杆空间的民企拿不到钱,民间投资继续恶化,债务率高企的国企继续加杠杆。邓海清表示,民企是2014年以来去杠杆最为积极的部门,其存在一定加杠杆的空间;相反,国企债务不降反升,如果广义信贷规模严格限制,国企因其天然的信用优势能够优先拿到资金,结果是国企部门继续加杠杆。这既与政策层希望刺激民间投资相违背,也与希望国企去杠杆相违背。

  不过,邓海清认为,由于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已经趋于零,因此降准投放货币的可能性无法排除。但是,即使未来央行因对冲外汇占款而降准,只要没有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降,就意味着央行并无货币宽松的意图,对于债券市场就只存在短期情绪利好,实质影响应当是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