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透明精简高效 让“吃空饷”者难以遁形
稿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9-13 11:15:20 报料热线:51850000

  以权谋私,“躺着吃”;“退居二线”,“隐身吃”;借口百出,“偷着吃”……治理吃“空饷”现象,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抓到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依纪依法开展“监督的再监督”,督促有关部门扛起责任―― 让“吃空饷”者难以遁形

  江苏省灌云县纪委监委近日重拳出击,联合县委巡察办、人社局等部门,严查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通过查阅档案、编制数目,职工走访等形式,彻查瞒报、漏报“吃空饷”问题。图为该县纪检干部到档案部门调取资料。

  丁静和 摄

  前不久,浙江省苍南县盐务局多名领导子女“吃空饷”的问题被内部员工实名举报,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新闻舆论的聚焦,目前当地纪委已经介入此事。

  无独有偶。今年6月,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所属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管的一名亲属,长期不上班仍全额领取20多万元薪酬,在国家审计署发布的《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度财务收支等情况审计结果》中被披露。

  各级党委政府整治“吃空饷”的行动从未中断,但“吃空饷”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很突出。

  不上班却上社保,“吃空饷”严重侵害国家利益

  通过隐蔽的手段间接导致公共财政资金的流失,“吃空饷”不仅是蓄意贪占财政资金的腐败行为,更损害了政府廉洁履职的形象和威信。

  在苍南事件相关报道中,举报人陈某称,苍南县盐务局局长、副书记、副局长等人的家属明目张胆在单位里“吃空饷”。另据该局工作人员回忆,虽然自己在盐业公司工作了十多年,但确实没有见过这几名被举报的员工,并且单位里关于这几个人的档案资料竟由于不明原因全部缺失。而另一方面,经苍南县人力社保局查证,被举报的其中3人均是通过苍南县盐业公司交纳的社保,社保申报工资为2820元,身份为合同工。

  同样可以“吃”得“心安理得”的还有某些地方“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2014年6月,一名正科级“改非”干部在网络发帖“检举”自己“吃空饷”7年,诈骗国家财政资金20多万元。该人称“吃空饷”并非自己本意,根据当时该区的“土政策”,领导干部在达到一定年龄或工龄后,由领导职务改成非领导职务后便可以“不在岗”,或退养或经商,目的是为了腾出岗位职数供单位招录新人。事件曝光后,当地下发通知对该问题进行排查清理。

  相比于上述两种“挂名头”就可“敞开吃”的直截了当,以各种借口长期请假脱离原工作岗位的“吃法”,就显得更加隐蔽。去年8月,湖北省曝光了一名公务人员请病假2年没上班照领工资的案件。湖北武汉海事局公务员崔某峰自2015年5月份就向单位请病假,之后再没上过班,而是从事起了“第二职业”,在当地的一家餐厅当负责人。

  面对当地媒体的质询,该局人事处处长还振振有词,“我们是按照正常程序在给他发待遇,他是我们的编制人员,应享受该享受的待遇”。可是,一个病假中的公务员,长达两年在外专事经营,单位是真不知道,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类似的情形还有没有?是碍于情面,不好严管,还是涉利益关联,捂住不报?最终,该局3名相关人员被问责。

  近几年,“吃空饷”在个别地方大有“前赴后继”“连绵不断”的势头。前有福建龙岩吃了9年空饷的“最牛公务员”,后有湖南永州教职员工大面积“吃空饷”的奇闻。一边是勤恳工作、兢兢业业的干事创业,一边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出力照样“有肉吃”的“同事们”。如若一个单位内部长期存在这种“半边晴天半边雨”的情况,必定导致风气败坏,效率低下,无任何凝聚力战斗力可言,给懒政留下极大的发酵空间,蚕食国家机关的肌体。

  躺在“编制内”坐拿“公家粮”,“吃空饷”缘何屡禁不止

  早在2005年,国家就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清理“吃空饷”工作。十八大以来,对“吃空饷”的治理更是紧锣密鼓,从严问责。2016年12月,人社部、中组部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防治“吃空饷”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一类就是“在机关事业单位挂名并未实际到岗上班,但从机关事业单位领取工资、津贴补贴”的情况。

  资料显示,身处舆论风波中心的苍南县曾在2017年开展“吃空饷”问题和在编不在岗专项治理工作,对县卫计、住建、农业、林业、水利、广电等7个县直单位及其部分下属事业单位、基层站所的“吃空饷”问题和在编不在岗问题进行督查,40人被解除聘用关系,56人申请预退,另有2名公务员被辞退、开除。

  这样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整治的风声不可谓不紧,制度的刚性不可谓不强。在如此高压态势之下,仍旧有些单位领导想尽一切办法安排关系户“上门吃喝”,可见“空饷”确实是一个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想要不劳而获,“空手套白狼”的诱惑巨大。在苍南县盐务局“吃空饷”的举报信中提到,虽然没有经过财务准确计算,但每个“吃空饷”的当事人每年能拿到5万元左右的“工资”。由此可见,这种“白吃白拿”“坐享其成”的牟利手段,背后的利益空间巨大,逐渐成为蚕食财政资金的无底黑洞。

  除此之外,违纪违法成本低也是“吃空饷”屡禁不止的一大原因。某地曾严查公职人员“吃空饷”,但最终结果是“主动退还不追责”。还有媒体曾爆出这样一则消息,当地“吃空饷”集中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媒体登报,要求该县110名在编不在岗的公职人员自登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返岗上班,逾期将按相关法律和有关规定,予以辞退。“登报要求返岗,逾期将予以辞退”,这样的言辞既反映了“吃空饷”者所在单位的监管形同虚设,也从侧面说明了某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吃空饷”行为缺乏有力的惩治手段,显得有些黔驴技穷。一“辞”了之,“吃空饷”所付出的代价与那些年“我吃过的空饷”相较显然不成正比,难怪某些人对这种行为趋之若鹜。

  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督监管相对薄弱。以苍南县盐务局为例,其与盐业公司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属性,导致政企界限模糊。对于盐业专营与政企不分的弊端,过分侧重于强调垄断的一面,未将其作为单纯的国有公司或企事业单位进行针对性监督,容易发生监督缺失缺位现象,极易造成一把手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格局。本次被举报的人员均为盐务局主要领导的子女,或许就是算准了这一点。

  公开透明精简高效,对“吃空饷”者釜底抽薪

  “以公币入私囊,把公权当私器”,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吃空饷”,其背后都体现了“劳”与“酬”的不对等、不公平。“吃空饷”不仅是对公共资金的侵吞,而且会严重扰乱人心,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可以说,“吃空饷”是一种典型的消极腐败现象。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治理“吃空饷”应从源头禁止“发空饷”,要公开编制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让“吃空饷”无机可乘;另一方面,整治清理“吃空饷”常态化,定期“大扫除”同样必不可少。

  整治“吃空饷”首要是公开选人用人制度。任何一个单位虽然编制数量相对固定,但岗位流动、人员进出的情况始终存在。 山东省人社厅印发通知要求“严把进人关”,按照公务员考试录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管理规定选拔、使用人员,严格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牢牢拧住人员进口这个“总阀门”。

  “吃空饷”者往往只领工资不露面,即使本单位工作人员也很难知晓内情并揭穿这种违法违规行为,因此有专家建议,单位进人、用人信息每年都要向职工详细公开,单位总共有多少人,进了什么人、分在哪个部门,哪些人调出、编制是否调整,人数、职位、名字等都要对得上账。

  不仅如此,各地纪委监委还要切实担负起“抓蛀虫”“正筋骨”的责任。今年6月,湖南省临澧县开展“吃空饷”专项整治,该县纪委监委用一场“外科手术”式的精准督察,让122名“吃空饷”人员无所遁形,其中61人返岗上班,10人主动办理辞职手续,9人因违纪违法被开除公职,20人如实办理病休病退手续,收缴“空饷”资金68万余元。

  坚持“一案双查”,不仅要查处“吃”者,更要对幕后“庇”者一律“打板子”“摘帽子”。有观点认为,“吃空饷”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或侵吞公共财物,涉嫌触犯诈骗罪或贪污罪,单位负责人如果放任“吃空饷”存在,可能涉嫌渎职罪,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去年,安徽省出台防治“吃空饷”专门意见,要求“零容忍”落实责任追究,对因管理不严造成“吃空饷”,将追究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领导班子责任。不仅是追缴被“吃掉”的财政资金,有关部门还可以按照规定核减相应编制和预算,收回空余编制,加大对占编“吃空饷”单位的惩治力度。

  欲彻底割除“吃空饷”的毒瘤,不仅需要“刮骨疗毒”的魄力,“一抓到底”的恒心,更需要“善作善成”的智慧。目前,国家机构改革正在全国逐步推开,一些领域机构和职能的撤并使得国家权力运行更加精简高效,进一步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这无疑是对“吃空饷”者的釜底抽薪之举。借此契机,各地各部门都应彻查本单位公职人员的机构队伍和编制数量,坚决精减、裁撤冗员,提高效能,彻底挤压“吃空饷”的制度空间,给勤恳尽职、踏实付出者创造一个更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本报记者 邹太平 实习记者 陈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