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次创业败北到创业者伯乐
稿源:宣汉资讯网  2016-07-04 11:14:51 报料热线:51850000
胡东正在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1982年1月出生2006年
 
胡东正在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1982年1月出生2006年

  互联网教育创业项目2006年4月至今

  大气层俱乐部、启创中国发起人2009年“一对一的O2O家教服务”项目2011年7月至今

  爱迪实验室发起人爱函科技创始人2014年5月至今腾讯上海创业基地负责人2015年3月至今

  上海众创空间联盟发起人,副理事长

 
 

  中国梦

  胡东解释创业:“创”是拿把刀建一个仓库,希望仓库里面三年后装满黄金,创业的目的地是确定的,但方法是不确定的,这就是创。“业”是上面是一个劳动的耙,每天去田里面锄草,面对各种问题,产品促销定价渠道、投资人关系、政府关系等等,辛苦是确定的,但成果是不确定的。

  早报记者 肖茜颖“我做事不喜欢抄别人,要让上海创业环境能更加好,这得根据上海的土壤来操作。”6月的一个午后,腾讯上海创业基地,在结束了6个小时的忙碌后,基地负责人胡冬又投入媒体采访中。

  34岁的他走南闯北,在广西出生,陕西上学,祖籍湖南的他扎根上海。他经历过多次创业,屡屡败北,用他的话形容是踩了不少坑。

  如今这些经验被用来帮助年轻的创业者规避歧途,“腾讯基地一方面让优质项目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我要让创业者尽快试错,尽快失败,降低创业成本,其实失败并没这么可怕。”他强调,“如果你的idea(点子)失败了,可以回去上班,有新的再过来。”

  胡冬去年经手的56个创业项目融资1.6亿元,3个进入A轮融资。“不拿融资不代表失败,融资也不代表成功。”熟悉资本市场的他一针见血。

  爱哲学爱社交的理工男“我叫胡冬,热爱互动。”或许从名字开始,便让他与互联网、创新结下不解之缘。

  祖籍湖南的胡冬在广西出生,他早先在西安工业大学读电信专业,学生时代梦想成为发明家,但也花了很多时间学哲学,读马克思。胡冬自称曾经是一枚喜欢社交的理工男。

  胡冬现在的工作地点位于田林路上的腾讯上海创业基地,34岁的他已是基地负责人。

  该基地成立于2014年,位于徐汇区田林路越界创意园,空间面积近2500平方米,主要是为关注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O2O、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胡冬是个工作狂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一两点,周末、节假对他并非必须按下的暂停键。他每天要参加路演会、辅导会、董事会;撰写报告并修改创业者提交的创业计划;接待领导或者为创业者答疑解惑。此外,他还得全球飞,频频去以色列、硅谷,或者中国深圳等地出差交流。

  胡冬并没有觉得累,反而显得很兴奋,“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

  对于创业,胡冬有自己的理解:“创”是拿把刀建一个仓库,希望仓库里面三年后装满黄金,创业的目的地是确定的,但方法是不确定的,这就是创。“业”是上面是一个劳动的耙,每天去田里面锄草,面对各种问题,产品促销定价渠道、投资人关系、政府关系等等,辛苦是确定的,但成果是不确定的。“创业是条不归路,但也是一条通向你更好人生的路。”

  用失败经验反哺创业者

  作为一名曾经的创业者,胡冬自嘲几乎踩遍了创业路上所有的“坑”,“真的是教训也是财富”。如今他希望自己的经验教训能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实现他们的理想。

  胡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民营教育集团担任CIO(首席信息官),这个时髦的称呼被他调侃为“网管的头儿”,而因为在总部工作的缘故他也逐渐开始接触一些投资分析工作,也因之积累了不少看项目、对接资源的经验。

  2006年他开始了互联网教育的创业项目――通过类似于雅思机考的方式将考试题库用于5所学校,以帮助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发现知识缺陷,减少用户做大量无用练习的时间。由于民营企业在没有大量资本推动的情况下进展困难重重,2008年他又开始寻找新的方向。2009年“一对一的O2O家教服务”项目初入佳境后又让胡冬陷入了一个窘境――在强大对手学而思、学大、龙文、精锐等瓜分下,风投的触角没有到达的地方多集中于远离上海的外地,而新婚的胡冬在家庭和工作中做出了权衡,他只得退出这次创业。

  到了2011年,有过四段创业经历的他,相信创业经历可以帮到更多的人,他联合了6名最初的创始人发起了启创中国项目。胡冬表示这和他的教育行业从业经历不无关系,可能谈不上情怀那么高大上,但胡冬相信启创的公益性可以帮到更多的创业者。

  2015年3月,他成为了上海众创空间联盟发起人,副理事长。

  创业像榴莲:20%有结果

  胡冬最明白草创阶段的捉襟见肘,该基地便在市中心区域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一个廉价的工作场地。有创业者表示,“原来在家里办公,但现在这里一个月租金300元,能负担得起”。

  胡冬仍旧觉得这类利于创业创新的基地或场地还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每年想进驻基地的创业项目太多了,基地方势必需要判断是否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性,这就由数据评估说话。”

  胡冬表示,如果想要入驻基地的15间独立办公室,门槛更高,“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项目必须完成天使投资,或者已有投资人有了投资意向。”胡冬对于这样的“严苛”也有些无奈,“互联网市场本身发展得太快,每天想要进来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不少准创业者并不适宜走上真正的创业路,及早筛选淘汰未必是坏事。”

  成功入驻基地的创业团队,如果止步不前,下一轮找不到机会,也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胡冬总结,“他们的长成模式就像榴莲的生长路径,死掉百分之五六十的果实,最后能长成20%,优胜劣汰。互联网创新就是大浪淘沙,必须经过市场验证。”

  腾讯上海创业基地是一个孵化+投资+产业资源的种子加速器,经过筛选后进驻的创业团队,一旦加速完成,达到了下一轮的投资标准,就可以出去了,“最多也就是半年。”胡冬说。

  “我希望如果你的idea失败了,可以回去上班,有新的再过来。”胡冬认为,让年轻人快速失败,快速试错,可以降低创业代价,也可以节约资源。“创新创业不可怕,失败并不可怕。”

  做中国的摩根高盛

  胡冬的“野心”很大,大到要用人类过去150多年的历史来铺垫。

  “1870到1969年,美国完整抓住两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和自动化的机会。在150年前,同时代成立的摩根、高盛,完整地帮助了美国的大型工业公司,像美国钢铁、通用电气、AT&T……帮他们去融资、去创业,现在的庞然大物,当初都是小公司。”胡冬说,看到美国这150年的变化,再看看最近10年,其实惊人相似。美国现在有一个公司,叫Y-Combinator,用了10年时间,累计孵化940多家公司,有两家市值过百亿。“YC等于150年前的摩根和高盛,YC投资和孵化的企业的总市值,和高盛是一样的。”

  上海没有这样的科创服务者能行吗?胡冬说出了他的野心:在中国工业4.0开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到下一个起点年,可能是30年后,或者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中国也有这样的公司,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科技创业者,抓住机会成长为中国的卡耐基这样的伟大企业。

  曾错失互联网发展宝贵期

  胡冬并不满足当下,他觉得上海的创业环境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胡冬提出,未来各方要理顺三大问题:上海金融的资源配置能力;人才如何良性流动,如科研人员可否保持岗位出去创业;数据之间能否安全流动,如交通数据、医疗数据。

  此外,胡冬一直强调创业是该有个结果的过程,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这个飞跃是创业者很难独自完成的,所以需要政府、服务组织机构、企业等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而企业不愿做的部分是因为缺少盈利点。

  “对于创业,上海目前更多的是鼓励从100到1000,对于从零到一的支持仍待加强。”他补充。

  胡冬直言,生态的完整性可以促进诞生创新人才,而这不是靠简单学习:“一定要上海长出土壤,不然不可能有"榴莲"(创业项目)长出。”胡冬当下专注的便是上海的土壤,要创造更加优质的创业环境。

  除了互联网+、创业那些事儿,胡冬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制片人,写一本书。更短期的目标就是抽出一部分时间回归家庭,多陪陪太太,“2011年就结婚了,目前还没有孩子。”他等待着生命中有一个新身份的到来。

  创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上海纽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陶滨江便是经过胡冬初步考验,进驻基地的“幸运儿”。陶滨江表示,胡冬具有市场洞察力,也有独特的观点:“对我们的帮助更多是在资本市场上怎么来运作。何时能融资,何时能投市场,他总能给出很准确的建议。”

  在小伙子眼中,胡冬特别勤奋,为人处世很沉稳,和他人沟通往往采取双赢的方式。胡冬对于工作的追求也让陶滨江念念不忘,“他做这些事儿是出于爱好,不是为了赚钱。能找到自己的快乐,看淡名利,很难能可贵”。

  “一个创业者再有能力,如果大方向偏离轨道,只是为了骗钱,是做不大的。从资本市场拿钱,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创造就业,这才是有意义的。”陶滨江透露,这曾是胡冬和他分享的人生格律,如今也成了自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