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退出体系渐成型
稿源:达州资讯网  2017-06-02 01:00:00 报料热线:51850000

  我国VC/PE机构一度主要依赖被投企业上市进行退出,特别是2009年创业板推出后,我国境内股权投资机构数量大幅增长,IPO退出热潮涌动,而并购、股权转让、管理层收购、借壳上市和回购等方式退出案例较少。然而伴随着2013和2015年A股市场IPO暂停以及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化,以IPO退出为主的现象发生了变化,并催生出了多元化的退出路径,如VC/PE机构所投项目通过挂牌新三板的方式退出在2014-2015年间全面爆发。

  “实际上,无论是各方面的数据来看,IPO仍是最受VC/PE机构青睐的退出方式,因为其投资回报都是最高的。”前述创投行业人士表示,由于上市公司地位的稀缺性,资本市场给予其的估值也都更高,近年来不少中概股的回归都是同样的逻辑。

  清科集团方面的数据显示,在退出收益方面,通过IPO实现退出的项目,内部收益率中位数为42.8%,投资回报倍数中位数为2.01倍,位列所有退出方式投资收益之首。通过并购方式实现退出的项目投资IRR中位数为19.6%,投资回报倍数中位数1.57倍。此外,其他退出方式包括清偿债权、清算、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等相比之下收益率较低。

  对于VC/PE的投资方来说,通过IPO退出能使其获得较其他方式更为可观的收益,一般可达投资金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尤其是在股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目标企业公开上市的股票价格相应较高,基金公司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转让所持股份,可以获得超过预期水平的高收益。

  例如2002年9月,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投资公司以4.77亿元投资蒙牛乳业,在香港挂牌上市后获得了约26亿港元的回报;2006年6月,同洲电子(002052,股吧)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其投资者深圳达晨创投等四家机构获得超过20倍的收益率;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融资额高达15亿美元,其投资者软银、高盛约获得超过34倍的收益率。IPO是金融投资市场对被投资企业价值评估的回归和投资的价值凸显,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使得VC/PE退出获得高额的回报。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通过IPO退出的方式已有下降的趋势。一方面,A股整体估值正在回归正常水平,IPO之后的涨幅正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涌入创投领域,甚至出现“全民PE”的情况,项目估值和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导致退出成本升高。

  不少人士坦言,全都希望走IPO渠道实现退出既不现实,也不是一个健康市场应该出现的情况。“都走IPO肯定是不好的。之前国务院发布的相关促进创投行业发展的文件中也表过态,要多元化创投行业的退出渠道,不能仅仅只是单一的依靠IPO,新三板、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都要纳入进来。”

  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超过万家,创投机构投资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的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