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需求侧非矛与盾 财政发力下半年可期
稿源:宣汉资讯网  2016-07-02 00:39:00 报料热线:51850000

  2016年半年已过,虽然还等不到中国经济的半年报,但是6月份的PMI数据还是让人继续担忧,需求不足的情况依然是一个严重问题,尽管供给侧改革成为共识,但是需求侧的管理并不能轻言放弃。

  6月的财新PMI是48.6,预期值49.1,前值49.2,这个数据已经是连续16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了。同时,中国6月官方的PMI为50,预期50,前值50.1,也创下了4个月以来新低。两组数据趋势一致,说明二季度的经济情况比一季度还要弱,经济仍然处在一个探底的过程中。

  财新莫尼塔的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认为,三季度政府有必要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配合,以避免出现经济过快下行风险。

  而民生宏观在评论PMI时更是直接:没有需求侧管理经济一定会下行,并且预期随着经济下行接近底限,需求侧刺激会重新出现。“下半年考虑到房地产逐步回落、通胀回落、去产能力度加大、外需不确定性加大等因素,经济可能再次向底线靠拢,届时一定还会有新的宽松”。

  应该说民生宏观的分析和判断非常的中肯,下半年的情况我想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趋势,在需求侧管理上只做不说,货币政策维持目前宽松,财政政策加大力度,简单地说就是用中央财政加杠杆去抵消企业去杠杆的风险。

  几天前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开幕式上的演讲就强调了这一点。总理说:“中国政府负债率在40%左右,中央政府是16%左右,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有空间的。逐步降低企业杠杆率。有充分能力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重点推动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

  而总理还强调,中国仍有充分的应对政策挑战的工具,中国政策的工具箱有应对更大挑战的准备和可能,“中国中央政府债务率比较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仍然可以加力。希望在场的企业家都可以成为长期投资者,非短期投机者”。

  为什么在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能放掉需求侧管理,因为供给侧良药虽好但是慢性药,病人救急的时候需求侧不能说不用就不用了。

  为什么要搞供给侧改革?说到底,因为中国的传统低端产能过剩,中国市场加上海外市场都消化不了这些产能;同时,我们的高端需求还满足不了,高端制造供给还能力不足。

  对于政府的调控来说,传统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只能刺激低端产能的供给,对高端供给无能为力,所以才会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能不能成功?当然能。但是想在这两年就成功难,所以2025年的规划是10年。

  既然供给侧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就得有更大耐心,更多付出。简单地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让中国的企业家在互联网+和高端制造领域打造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也正因为此,债务问题就得想办法稳住,所以才有了财政加杠杆保底,企业去杠杆恢复企业活力的举措。

  最近,光大证券(601788,股吧)的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了一篇《理解中国经济的五层思维》,观点非常深刻,给“空想主义市场化”的人提了醒。徐高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市场化改革的成功落在两句话上,第一句“发展是硬道理”,这不仅给各方树立了非常清晰的目标,还给出了明确的评价标准,从而能把各种力量往一处引;第二句“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改革过程不是谁设计出来的,而是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摸索、不断试错给找出来的。

  而当前经济最大的风险,徐高认为就是试图扔掉这两句话,“有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试图论证中国经济增长就应该减速,中国高增长的好日子已经结束。更有甚者,还因为发展所产生的副作用而否定发展本身,将经济增长复苏看成坏事。”“发展是硬道理”正在变成一句空话,同时基层试错的空间正在收窄,这让各方试错的积极性大幅降低,“不作为”大面积蔓延。

  徐高提示的是风险,好在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经济的良好预期还在,供给侧需求侧不是矛盾,财政发力下半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