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大师》的好与坏,都在于需要观众脑补二刷!
稿源:电影大爆炸  2017-04-30 02:45:00 报料热线:51850000

警告,本文有严重剧透,没有看过影片的观众请勿阅读。

《记忆大师》是那种自己构建一个世界观,自己在这个圈圈内设置游戏规则,然后全程这么自己跟自己玩的电影。这种电影还蛮多的,另类的像《狗牙》《阿尔卑斯》《龙虾》,大众更熟悉的比如《盗梦空间》《心理游戏》《暖暖内含光》等等。

这部电影一上来就开始科普游戏规则,你可以选择性的删掉自己的记忆,可以全部删掉,也可以只删掉记忆里当时的细节和感受;一对一的保密治疗,被删除的记忆储存在芯片里,没人知道你删除了什么,绝对安全。

记忆可以重新加载回来,在强力安眠药的作用下,72小时内可以重新载完被删掉的记忆,但是想要再次删掉,只能在记忆加载完成之后的72小时内,否则有两种结果,要么再也删不掉,要么删掉之后再也找不回来。

这套游戏规则在类型片的技巧上有一个很有效的作用,就是让故事有一个紧迫感很强的时间倒计时,也就是好莱坞最后一秒钟营救的老套路,可以增强故事的戏剧张力。

我们的主角面临着一个难题,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一起凶杀案的背后真凶,否则他脑子里加载的错误记忆就会再也删不掉。

错误的加载了一个变态杀手的记忆,为了增强戏剧张力,编剧又接着给自己设置游戏规则——记忆会不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是什么决定了你是你,他是他,又是什么可以让你变成他,他变成你。

当然,这一切都没有科学依据,就是编剧在为了在这个自己画的圈圈内更好的跟自己玩耍。

编剧说,删除记忆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片中“记忆大师”的机构可以根除一些不必要的犯罪,也可以让有不愉快记忆的人可以重新开始,彻底的忘掉过去。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说,犯罪大多始于罪犯的童年经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童年毁一生。

遇到一起凶杀案,犯罪心理学的专家都会做一个凶手的人物侧写,依照心理学的理论去做猜测凶手出身和成长环境,这套理论正好可以用在《记忆大师》的大反派身上。

这个层面的设定,也是《记忆大师》最值得玩味的地方,正因为如此,黄渤和段奕宏演的其实算同一个角色,黄渤从重新加载回记忆之后,慢慢的从1%的段奕宏变成99%的段奕宏,段奕宏也是一样,两人的表演在细节上非常用心。

导演说,黄渤演一个记忆中的角色,记忆是段奕宏,所以黄渤怎么演不是重点,重点是段奕宏会怎么演,这让两位男演员的飚戏变得很不一样,他俩更像是共生的关系。

导演一直建议感兴趣的观众去二刷,说二刷能在两人身份互换的表演和剧情细节上发现更多线索和用心的地方。第一遍观影的重点还在于理清楚剧情,第二遍在知道真相后,可以站在全知的视角上专心的研究细节。

我觉得导演说的蛮有道理的,也很欣赏他能有这样的野心,不把观众当智障。

国内能做好类型片的电影人越来越多,陈正道算是新人导演里比较稳扎稳打,比较有野心和追求的一位了,《催眠大师》和《重返20岁》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到了这部《记忆大师》更是有野心。

他和编剧任鹏在类型片的制造上做的不错,很懂行,类型片该有的写作套路他们都懂,也都用了,但想做一部优秀的类型片,还是很难拿捏其中的分寸。

《记忆大师》从类型片写作技巧的角度,还是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个非常严重的bug,可以瞬间让大反派的智商归零,让故事站不住脚。段奕宏最后让杨子珊带徐静蕾回老宅,就是童年回忆中死过人的花房,老徐作为嫌疑人的老婆,死在了自己家的老宅,警察一查这家老宅的案底,对于大反派就等于引火烧身。

导演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当初没想到这个问题,也不知道剧本为什么会那么写。但我知道,每个有经验的类型片编剧都知道。

先举个例子吧,大卫•芬奇的《心理游戏》里,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主角第一次去CRS俱乐部,一个类似于“记忆大师”中心的公司,遇到了詹姆斯•瑞布霍恩饰演的职员,他正拎着滴着汤汁的中国菜,他向主角推荐一家中餐馆,说自己爱死那里的食物了,主角很不耐烦的帮他拎着那包烦人的中餐外卖。

到了最后,主角从墨西哥死里逃生归来之后,线索全断了,主角毫无头绪,他偶尔发现詹姆斯•瑞布霍恩的角色是个演员,想到了他爱的中餐馆,然后片子绝处逢生可以演下去了。《心理游戏》也是自己设置一个游戏规则,自己跟自己玩,用障眼法故意欺骗观众,和《记忆大师》的做法属于同一个套路。

《记忆游戏》

现在回到之前说的那个bug,《记忆大师》里最后之所以最后回到老宅,是因为编剧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埋了一个细节,黄渤平时都不知道,只有等到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才能灵机一动的想起这个细节,这个细节就是凶手在当年的记忆里听到过一个报警电话里的地址。

类型片的写作套路和技巧上讲,这么写没有任何问题,换成我,我也会这么写,除非有外人跟我说,这么写会是bug,否则我真不会知道察觉。

他的剧本还有一些类型片技巧上的硬伤,看上去编剧的类型片写作还处在摸索中前进的阶段。片子的第二幕重点讲黄渤如何通过记忆一步步的找到真凶,结果最后的落点是他和老婆徐静蕾为什么会闹离婚。

他也确实解决了凶手是谁的问题,黄渤一个劲儿的认定了凶手是杨子珊,但对有经验的观众来说,你越说凶手是谁越不是,这就是误导并不高明。而黄渤和徐静蕾的离婚原因还是在黄渤已经删掉了记忆的情况下强行想起来的,这点从游戏规则上讲也有点牵强。

不过还有比这更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个故事里,我们的大反派在最后一秒钟之前是完全缺失的。大家的观影经验一般是反派越强,片子越好看,这个片子的反派却是不在场,他的一切行为都要靠观众脑补,需要观众给他脑补一个人物小传。

这样很容易让片子在情感力度上跟不上,但片子照样有两个小时的片长,编剧把重点放在了情节的故意误导上,反正让黄渤的角色想起什么记忆都可以,剧本在回忆的戏份上绕了太多次,时间都用在了情节上,缺少情感,会让第一次看片的观众一头雾水,感觉在一个简单的事情各种绕。

导演为了误导观众,还故意找了两位长相类似的女演员演受害者,加上黑白效果,更容易起到这个误导作用。

大反派的角色简直需要全程脑补,但你如果真的脑补了,这个角色又是很少见的立体,带着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的味道,他的童年阴影,他的冷酷性格与犯罪心理。两个主角在记忆加载错误之后,因为记忆对人物行为和性格的影响,也在表演上给到了演员足够值得深挖的地方。

导演说情感的力度不到是因为删减问题,不删减电影就太长,删了又会出现一些硬伤,这确实很纠结。不知道二刷之后会不会脑补出更多能使电影加分的东西,你有兴趣二刷吗?